甲午海战沉舰经远舰被发现,与致远舰

致敬民族英雄!

甲午战争北洋水师沉舰

——“经远舰”

在辽宁大连庄河海域被发现

这是继“致远舰”之后,

甲午海战遗迹水下考古工作

获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详情请看

考古现场工作平台

调查队简介

此次考古工作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自年7月开始,在辽宁大连庄河海域开展水下考古调查。

本次“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水下考古队利用多波束等仪器设备采集遗迹数据,结合潜水探摸,结合地方志文献研究,确认了“经远舰”的准确位置。舰体位于水下12米处的海床上,呈倒扣状态,主体已被海底淤泥覆盖。

第二阶段,水下考古队在舰体外侧进行抽沙作业,逐步揭露出舰体结构,并发掘清理出水文物。

“经远号”被发现

9月15日,考古队员在海床面以下5米处发现悬挂于舰舷外壁的木质髹金“經遠”舰名字牌,由此确证沉舰即为“经远舰”。

遗址发现木牌,刻着“經遠”二字

舰体前端保存了艏柱、锚链、舷板等遗迹,外围发现大量散落的舰体构件。水下考古清理出铁、木、铜、铅、玻璃、陶瓷、皮革等材质各类遗物标本余件,种类十分丰富,包括锅炉、斜桁、舷窗、舱门、铁甲堡衬木等舰体结构,毛瑟步枪子弹、左轮手枪子弹、37毫米炮弹、47毫米炮弹等武器装备,以及锉刀、扳手、旋柄等船载工具。

“经远舰”水下考古成果是近现代沉舰水下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对于近代史、海军发展史、世界海战史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而早在年

甲午战争的另一艘著名沉船

“致远号”也是在同一片海域

被打捞发现

“致远号”,另一艘英雄战舰

年11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该海域进行水下考古调查。至年,考古人员发现了一艘疑似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由于对其具体身份尚不十分明确,故将其暂命名为“丹东一号”。

年8月开始,国家文物局对“丹东一号”进行了重点的调查和打捞,一大批文物陆续出水。经过一个多月的摸索,中国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丹东一号”水下考古队已经打捞起多件文物,其中,炮弹、炮管、弹头等各种武器弹药陆续出水。

刻有“致遠”二字的瓷器

年9月末,一组带有不明显“致远”的繁体字样瓷器碎片的出水,为证明致远舰提供了直接证据。

部分对历史不了解的小伙伴们

或许会对这两艘战舰不太了解

但如果提到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

大家应该就有印象了

他们

一位叫“邓世昌”

一位叫“林永升”

他们分别是“致远号”和“经远号”

两舰的管带(舰长)

科普时间

致远号,是晚清时期北洋水师的一艘穹甲防护巡洋舰,由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建造,为致远级巡洋舰的首舰。

经远号,是晚清时期北洋水师的一艘装甲巡洋舰,由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建造,与“来远”造价共计两银,二舰为同级姊妹舰。

年9月,中日甲午海战在黄海北部大东沟海域爆发,北洋水师战败,共损失战舰四艘。

其中,致远号在日舰围攻下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不幸被日舰击沉,邓世昌与与全舰官兵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而“经远舰”则受到四艘日舰围攻,全舰官兵不畏强敌,英勇接战,直至最终沉没。全舰仅有十六人幸存,管带林永升及二百余名官兵捐躯殉国。

经过一百多年的沉睡

曾经为抗击侵略者而沉入海底的

两艘英雄战舰终于得以重见天日

从它们身上斑驳的痕迹中

我们依稀还能看到

当年那段不惧日寇,

痛击敌军的历史时刻

让我们一同为两艘战舰

以及为国捐躯的将士们致敬!

贵阳网综合自:新华网、中国之声、百度百科、当代海军等

编辑:吴志维

编审:吴亚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anghezx.com/zhsms/1191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